沿途 高一(29) 班 林詩貽
山一程,水一程,在或遠或近的距離里,我們前進,穿越一場場的文化迷霧,追溯著初心,使它向至臻至善靠近,抵達更美好的明日。
研學,亦是旅行。心和身體,都應在路上。好似行走是用身體旅行,駐足卻是用思緒旅行。對因移步而換的景時時留心,在走走停停中凝神視聽,不論煢煢孑立還是相攜前行,都保持著旺盛的探知欲和勤于思索的心。只有如此,方是靠攏“研學”的真意,才不至于鎖住心扉,錯過風景。
刺眼的日光直逼我們早已變得黝黑的臉頰,帶來一陣陣頭暈目眩。站軍姿是軍訓過程中最為煎熬的,每逢此刻,時間總是漫長,讓人疑心是否教官暗自調了指針,或者時間因樂于見到少年的心亂如麻而刻意放緩了腳步。精神上的百無聊賴,肢體上客觀存在的痛楚將我們引向不甘、郁悶,甚至憤慨,每每因懈怠而被教官發(fā)現(xiàn)。但隨著時間軌道的不段延展,煩躁焦慮也就得以沉淀和蕩滌,較為平和地接受著一成不變的動作、調整,在痛楚中咬牙堅持。堅持的原因可能并非我們的堅強,而是因為別無選擇,正如生活所需要的那樣。時間空間并軌延續(xù)的生活中,平淡將會是我們日常的主旋律,看似索然無味的反復行為實際在無形中塑造我們優(yōu)良的品格和態(tài)度。
只有當內心真正的寧靜,方能致遠,將擾亂心緒的妖魔拒之門外、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靜謐中便輕易感知到了心中的向往,人生的方向,也找到了生活的可愛之處。你看,那意義非凡的急救課程,文化氣息濃厚的臉譜、建筑課,即使我們習得了生活技能,又使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麗動人。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請許我“畫”出你,在心中清晰地勾勒出水墨江南的圖畫,在幽遠清新的芬芳氤氳里添上幾分柔美。今后無論去向何方,仍能識得一方水土,為本土的文化自信也適如其分的驕傲著。
為期十天的軍事研學夏令營里,我們效仿著正義、勇敢、堅定的軍人本色,培養(yǎng)著使命感和榮譽感的同時,銘記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為勇于堅持的自己感動著,為集體生活的溫暖協(xié)作贊嘆著,更為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結晶自豪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作為這一站停靠的站點,獨具特色、宏偉雄渾的建筑,近觀雖未云霧繚繞,耀眼的日光穿透松枝間隙,也為其鍍上了一層金色,愈發(fā)高貴厚重。登上高處,趴在欄桿上看遠處的民居,又或是在微風拂過眼睫時將目光收回近處,看瘦密的松針,還有那恣意淋漓的虬根百曲。昔人已去,只這一樓屹立于天地間,空空的等待守候歸人。這片舊址,在塵世里幾經沉浮,幾毀幾建才終于有了如今的規(guī)模。昔人歸來,不知還能識得故地么?心里不覺平添了幾分來自歷史的滄桑感。那經歷了許多風雨的松樹,在峰石貧瘠中流連求索時,可曾辨清這數(shù)百年的是是非非?思索過多已是無益,縱使松樹開口講述,我們在嘆息之際又怎能對過去產生一絲影響?別再呆在嘈雜中出神,喚起懷古傷今的思緒了,先在風中體味一番登高遠眺的雄壯氣魄罷。目之所及,應在遙遠的云端,時刻準備迎接未知的下一秒,啟程前往變幻無常卻可以把握的明天。
低矮簡陋的農舍旁,帽子上有一顆紅星的戰(zhàn)士正與農人交談著。不是那么強的燈光下顯得真實可親。墻壁上一張張黑白照片,輕描淡寫的事件簡述難以將我們帶往那個殘酷卻不缺少熾熱理想和信仰的時代。但我們不難想象這些黑暗里的可愛的人們,是如何燃著他們的生命,在水深火熱中周旋,將中國引向黎明。
曾經燎原的紅星,“時時勤拂拭,不教染塵埃”,那鮮紅的色澤,我們怎能容許它有些許的黯淡呢?今天的我們,又怎能對紅色的革命精神熟視無睹呢?此刻我們的幸福安逸是如此來之不易,今后我們又怎能虛度光陰,浪費生命呢?在心中著力打造對英雄的信仰,忘卻私利而顧及天下,使狹隘的個人主義逐步轉化、升華為大愛,將為人類事業(yè)盡一絲綿薄之力作為今后的行為準則,昂首走進明天吧﹗
望著沿途窗外向后飛遁的風景,竟仿佛不是返程一般,而是向著嶄新未知的遠方啟程。大巴載著研學過程中種種思緒與決心,攜著滿腔立志與改造的熱情的我們,疾速駛向更美好、更成熟、令人憧憬的明天。
(指導教師:周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