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之境 高二(26)班 馬可
不知道為什么,這幾天心里總是莫名的感到煩躁,思緒老是在不經(jīng)意間分散成一粒粒塵埃,隨著晚間的涼風飄散好遠好遠。
我想著若是能出去走走,或許能沖淡我心中的煩悶,我突然想起平日里不常走的小路,在這漫天的秋色里,總該別有一番景色吧。
從學校到我家,共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大路,橫穿過鬧市區(qū),因此一路上總是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一條小路,曲曲折折穿過一片楓葉林,鮮有人煙。我平時是個愛熱鬧的人,自然更青睞前者了,但今天心境不同,大路是不合時宜了。
于是我信步走上小路,或許是因為小路上旁逸斜出的植株阻擋了噪音的侵擾,抑或是逃離人群安撫了我的心境,我只覺得剛才還近在咫尺的喧囂突然變得渺茫了,像是被蒙上了一層輕紗,透過去,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一點點殘影。這讓我有點恍惚,仿佛所處的并非俗世,又像是有一個篩子把那所有不愉快的雜質(zhì)全部剔去了一般,只留下一種輕飄飄的,放下了一切俗念的空靈感充斥了我的身體,滌蕩過我的靈魂。在這短暫的一瞬間,我得到了一種超脫于俗世的安心。
我定定的站了一會兒,看了看周圍,小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在這萬籟俱寂的樹林之中,原本煩躁的時間漸漸沉淀下來,于是我也有空暇去觀察周圍了。這時我才忽然發(fā)現(xiàn),我已走到了樹林的前方。
已至深秋,火紅色的楓葉厚厚的鋪了二三層,微風吹過,調(diào)皮的挑起幾片,像是湖面上泛起的漣漪。因為人跡罕至,這里的楓葉并沒有像別處一樣被掃走,但我以為這樣正好,我輕輕的踏了上去,腳下發(fā)出極微細的響聲,一種頗有彈性的觸覺透過腳底傳入到了我的心里,楓葉堆疊在一起,失去了硬而脆的特質(zhì),取而代之的是像呢絨一樣的柔軟,這柔軟也把我的心給融化了。
漫步在這楓葉鋪就的走廊之中,聆聽腳下傳來的細碎的聲音,我不禁思緒蹁躚,有人說人是社會動物,但在我看來,人總在某些時刻會渴望一個人呆上一會兒,獨處一會兒。獨處是勞累的靈魂休憩的港灣,是人心中向往的載體。通過獨處,人可以從殘酷的現(xiàn)實中抽身出來,喘上一口氣。獨處不僅僅是一種狀態(tài),更是一種象征,象征你還沒有妥協(xié),你還沒有墮落,你還在思考,還在尋找一條新出路。
我不禁對這獨處生出一些敬畏與感恩之情來,我只覺得獨處這種心境并非是人間的造物,而是天上貶謫下來的星辰,所以獨處時的人總會超出平常的自己,甚至帶有一絲神性。也許正是這絲神性,造就了人類。人們常說,藝術(sh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與之類似的,我覺得獨處時的人類,在物質(zhì)上仍是人類,但在精神上,他卻早已上升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上去了。那些偉大的人物所創(chuàng)造的偉業(yè)中,也許有這絲神性的幫助呢。
所以,我怎能不感恩獨處這上天賜予的禮物呢?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家門前了,細細一品味,心里的煩悶也早已一掃而空,于是我微笑著推門進去,融入到那溫暖的燈光里去了。
老師點評:
嬰兒從“牙牙學語”時就掌握了學習語言類學科的最好方法——“模仿”。
本文便模仿了《荷塘月色》的結(jié)構(gòu)和韻味,以獨特的寫作角度去體悟獨處的境界,向經(jīng)典致敬。小作者在文中強調(diào)個人感受,有著詩人追求性靈的感覺,其內(nèi)心之細膩,由此可得一見。
指導老師:劉劍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