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 后千里馬 高三4班 黃鑫寧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
——題記
人才于一行,是業(yè)界骨干;人才于一國,是國家棟梁;人才之世界,是推動歷史進程的突出因素。然人才似那仙樂,人間難得幾回聞;人才似東海鮫珠,縱有卻千金難求。古往今來,總有無數自稱“明士”的“伯樂”大哭:“天下無馬!”
其真無馬邪?
聽!阡陌之上誰人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誰早上向君主進盡忠言良策,卻在旁晚接到一貶謫圣旨?一——是屈原,是愿九死也不改憂國憂民,、為國為民之抱負的興國之才,是國破家亡,不愿屈于新主、毅然自盡的愛國之才——是屈原!縱內治國策三百,縱有赤誠報國心,可憐君主“眼界高”,一代忠臣沉滄海。
天下無馬邪?!
看!南山之下是誰“每讀書,不求基解”?恐一旦探求得治國策,想到自己蹉跎于田野間,便“飲酒大醉”,企圖讓酒精麻痹神經,忘卻滿腦鴻鵠志,拋卻滿腔憂民情?——是陶淵明,是不為五頭米折腰的清高之才,是不事權貴,安貧樂道的忠民之才!——是陶淵明!他不是權貴眼中的人才,不是“官場伯樂”心中的千里馬。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世國無伯樂,讓千里馬在何處馳騁呢?
一只野雞在田間尋得寶玉,可野雞眼中心中只有可憐的一粒麥子,它看不見寶玉背后的傾城價值,又豈止換一粒麥子呢?
三國諸葛亮,隱于臥龍山時也不過草芥而已。誰又能想到不過山間一老夫,得之能換三分之一的天下?可劉備知人善任、愿三顧茅廬求賢士,然后人盡其用得天下。
隱居東山的謝安,同樣賢名在外,才懷其身。一經任用,“為君談笑靜胡沙”。
人有時縱才富五車,可也需慧眼識珠之伯樂,也需有能使自己才華用到其用、人盡其才,又能彰顯伯樂的智慧,善任者的遠見,或可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
天下非無馬,其真不識馬、不善用馬矣!愿只愿世間多伯樂,廟堂多善者,人才皆能盡其用。
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世少有伯樂發(fā)出感慨,行文流暢,引經據典,文采斐然!
指導老師:陳絲